• <table id="msiom"><wbr id="msiom"></wbr></table><noscript id="msiom"></noscript>
  • <object id="msiom"></object>
    010-62672366

    燈具燈光的選擇與布置

    2018-10-15 來源: 張安的主頁 瀏覽(7521) 評論(1)
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燈具燈光的選擇與布置


    這么布置燈光能省一半電費,好多設計師都不知道


    我每次搬家必須做的一件事,不是刷墻,而是換燈,把燈和燈泡整個換掉,而且是入住的第一件事情。

    所以如何用最少的錢,打造出漂亮的燈光效果,這點我可是有深入的研究。


    燈光是最簡單、最廉價、最方便實現的“濾鏡”,同時也具有相當實用的價值,但燈光設計本身又是相當復雜,很多公共場合甚至都需要用到專門的燈光設計團隊,一般的室內設計師都還搞不定呢。


    不過今天的這篇文章寫給想讓家里燈光變得更好看、更好用的普通人。我們不說什么流明呀光通量的概念,就教你依靠自己的眼睛來判斷,家里的燈光夠不夠用。

     

    我越來越發現,照明這個東西,人和人的感受真的是非常不一樣的。

    和人從小生活的環境有關系,也和人眼的生理構造有關系。所以燈光一定要自己去感受。


    就像光的色溫,有人說5500K是正白,有人說6500K是正白;你一定要親身體驗,你才會有自己的判斷。


    別用一盞燈照亮一個房間


    如果你是小編的老朋友,一定知道我們不怎么待見吸頂燈。

    其實我們不待見的并非吸頂燈本身,而是依賴一盞吸頂燈就照亮整個屋子的老觀念。

    尤其第一次裝修,這個觀念一開始就要給扼殺在搖籃里。


    有一天我去宜家買燈泡,聽到一對年輕夫婦聊天。妻子說:你看這盞燈,掛在客廳怎么樣?

    丈夫說:這燈就是個好看,根本不亮。

    當時就很想提醒他們:這種燈真的不是讓你照亮一整個屋子的!


    在一間屋子里,你會進行很多的活動,而這些活動對于光線的要求是不一樣的。

    比如看電視、看書、和家庭聊天。

    不同的活動不單單對光線的亮度要求不同,對光各個方面要求都不一樣。

     

    比如你會不會只開著吸頂燈看書寫字?

    一定不會,因為不夠亮。而且吸頂燈角度已經固定了,你要改變自己的坐姿來迎合燈光,才能避免把影子投在書本上。

    太削足適履了!

     

    想打開柜子找個東西,依賴吸頂燈也不太現實。吸頂燈不但照不到柜子內部,還會在自己身前投射下影子。


    上 看電視和看書需要的光線完全不一樣,只用一盞吸頂燈,在最亮的地方看電視,在最黑的地方看書,松下的這個廣告堪稱照明應用的經典反例,圖源:Youtube


    這種情況下,即使拼命增加一盞燈的亮度,也無濟于事。

    光線浪費在墻角、天花板和過道這些并不需要太亮的地方;而需要更高亮度的地方,又得不到充足的照明。

    即使是辦公室,也是有很多盞燈均勻分布在天花板上的。


    比如臺灣規定,一般的走廊、衛生間里只需要75lx的照度,辦公至少得300lx,若是設計制圖,750lx是起步線。

    不需要弄懂照度的意思,你只需要清楚一點:閱讀對于光線的要求,是正常起居生活的4倍!

    4倍的差距照明需求,只用一盞燈滿足,先不說是否現實,本身也很浪費電呀!

     

    你看,營造健康、美觀的照明環境,一定不能是一盞燈,也一定不能是只有一個開關。



    燈位不合理,別賴燈太多!


    燈多、開關多并不是壞事,而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場景。

    比如我工作的時候就會關掉臺燈之外的燈,這樣能給我營造沒有打擾的專注環境;看電影用投影,留一兩盞離屏幕比較遠、比較暗的燈,眼睛就不難受。


    父母那輩裝修時,流行的藍色燈帶、七彩跑馬燈、酒柜射燈,本身就沒什么用處,所以才會一萬年不開一次。

    實用的燈光就像做工優良的西裝禮服,就算一年只穿一次也值得;無用的燈光就像打折時搶的不合身的衣服,再便宜都是垃圾。


    如果燈光本身布置實用、合理,加上現在又有智能照明的加持,多光源照明只會更方便,怎么會嫌麻煩呢?

    藍色的燈帶堪稱裝修里的海洛因,碰一次悔一生,請不要在任何場合接受任何人給你推薦的藍色燈帶,圖源:baidu.com


    但要說:我就是懶呀,懶得開關那么多燈嘛。那真是挺沒辦法的,就像是把賺錢的方法擺手供上,也總是有人懶得去實踐的——那賺不到錢,誰也怪不了啦。

    當然,小編向來尊重所有人的選擇,所以要不要讓家里的照明舒適度躍上新的層級,還是看你自己。




    第一步:基礎照明打底


    基礎照明,就像女士的底妝——最好的情況其實是裸妝,而不是藝伎妝。

     

    基礎照明不需要太亮。太亮了一是不好看,二是浪費電。

    浪費電這個事情,不要看整體的瓦數,而要看有沒有把電用在刀刃上。再說現在的LED燈,全家都照得透亮了,耗電量也比不過一個老式的白熾燈。

     

    基礎照明不需要像辦公室或者教室一樣,維持一個較低標準就好了:能看得見東西,走路不會磕到碰到,翻抽屜找個東西也能找得到。


    普通的吊燈都適合作為基礎照明,尤其是臥室,不需要太亮,否則影響睡眠,圖源:住范兒自攝


    有人說:我就是喜歡家里亮堂堂的。

    那好辦,把你基礎照明的亮度提亮一點就好。

     

    一個20㎡以下的客廳,如果要配大吸頂燈,至少得配夠100瓦的LED;但按我的這個方法,30瓦足矣。

    我家17㎡,兩盞主燈加一起只有14瓦,而且還是射燈,可以說是極致了。來訪的朋友沒有一個人說黑,也絕對不會找不到東西或者被磕碰到。


    走路、拿東西是完全看得清的,基礎照明只有這個作用,圖源:住范兒自攝


    而且如果家里用了很多亮面的材料:瓷磚、大理石一類的,反光還能進一步提升光照效果。

     

    很多小伙伴說:我看到的燈都好看,就是不夠亮——原因正是這里。尤其國外設計師的燈具提供的只是最基礎的照明,一定要和其它燈具進行搭配。



    基礎照明除了吸頂燈可以實現之外,也可以有別的方式,例如吊燈、吊頂光帶、筒燈等等。所以我們并不排斥任何燈具,更不排斥主燈,只是別指望用主燈把家里照得亮堂堂的就好。




    第二步:重點區域提亮


    裝修完成后,發現家里的燈光不夠亮怎么辦呀?沒關系?;A照明能看清路就可以,剩下的地方就加燈好了。

    最主要的問題是,得自己發現問題:是在進行哪些活動時覺得光線不夠。

    是化妝?更衣?閱讀?吃飯?還是別的什么方面?

     

    我自己家也是一直在不斷地買燈、不斷地補充光線。

    櫥柜太黑,就加一根T5燈管作為廚下照明;

    全身鏡旁邊也加兩條T5燈管,一下就有了專業更衣室的光線。

    新增的廚房島臺,則直接把舊頂燈換成射燈,直接一束明亮的光線照射在臺面上。


    插座不夠就加插線板,沒什么大不了的。燈光需要跟隨你的生活習慣布置,而且臺燈、落地燈也能改變位置,比一盞吸頂燈要靈活得多。



    基礎照明變暗了,只要把重點區域的光線補上就行。

    比如讀書,100瓦的吸頂燈都不夠用,因為它高高地在天花板上,而且角度不對——但換成臺燈,5瓦就夠了。我的閱讀燈都是只有3瓦,是不是很顛覆認知?

     

    重點照明的布置沒有任何技巧——哪里燈光不夠,就在哪里補燈。

    因為有的放矢,而且照明范圍不大,所以瓦數不需要太高。LED燈5瓦以內都非常夠用,尤其是射燈,因為把光線都集中了起來,照明效率更高。



    不知道如何挑燈,最好的辦法就是買臺燈和落地燈,自己配燈泡,以便實現不同的需求。


    因為不同燈具的素質不同,咨詢商家是最方便的。賣家的建議配合自己的感受,能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燈光。

    最好買可以換燈泡的燈,燈光不合適就換燈泡。


    內嵌筒燈需要在裝修階段做規劃,日后也不能再調整改動,對設計要求比較高,沒有設計師幫忙,還是干脆就別用了。


    因為燈光也會發散、會被墻地面和家具反射,重點照明如果挑得好,甚至不需要刻意布置基礎照明。像我之前在哥本哈根住的酒店,就靠三盞燈照亮整個房間,天花板上干干凈凈。


    不喜歡現有的照明但更換又比較麻煩,你也可以用這個方式,直接放棄現有的基礎照明,根本不開它,完全只靠新買的燈具,也是可以的。


    要覺得一盞一盞燈開起來很麻煩,你可以購買智能燈泡、更換智能插座、使用智能插線板,一切都可以在手機上操控,如果DIY能力強的話,還能設置自動點燈。

    科技進步萬歲!

     

    我家現在17㎡的居室空間里,除了頂燈之外,還有4盞分散的臺燈與落地燈。全屋的燈加在一起,才不過26瓦,因為把有限的光線都集中在了最需要的位置,從來沒有覺得光線不夠的情況,但反而比一盞巨無霸吸頂燈要省電太多啦!

    再和第一步完成時做比較,雖然沒有全屋通亮,但是該有光線的地方都有光線啦




    第三步:局部裝飾


    燈光和燈具本身也可以作為裝飾使用。

    哪個角落太黑,擺一盞燈;哪張桌子太空,擺一盞燈……一切按照你的喜好來就行。玩出花的,霓虹燈、燈管都能成為家居裝飾。


    這里要還想強調一個概念:刺眼。

    光源外露直射眼睛并不代表一定會刺眼,比如現在很流行的復古愛迪生燈泡,如果單獨放在一個黑暗的屋子里,確實會非常刺眼;而要是放在大太陽下,則完全不會有這樣的感覺。


    除開燈光太亮外,我們更常遇到的原因在于,燈光和環境的亮度相差太大、明暗對比太強。

    不要黑燈瞎火的玩手機、看電視也是這個道理,因為手機、電視本身也是一個光源。


    燈泡和燈是兩個概念


    我在哥本哈根買了一盞1970年代的中古二手落地燈,搬回家后換了個3瓦的LED射燈,光線剛剛好。

    50年前的燈還能搭配上現在的燈泡,與標準的統一是分不開的。要有心淘,1920年代的燈現在都一樣能用。


    除非是燈頭內置的LED燈具,否則一定要有把燈和燈泡分開看待的概念。燈具本身只是提供了一個好看的外殼而已,照射出來是什么光完全可以自己決定。

    所以我更推薦沒把握時選擇可以換燈泡的燈具,這樣還能有試錯的機會。


    硬生生把這盞燈拆開從北歐帶回了國內,北歐航空的服務非常好,而且也允許不托運直接登機,機組還會幫忙保管,圖源:住范兒自攝


    目前主流的燈泡卡口有E27大螺口(落地燈、吊燈、頂燈)和E14小螺口(臺燈)兩種。GU10卡口主要是射燈,但現在你也能找到E27和E14螺口的射燈。


    只要卡口一致,燈泡瓦數沒有超過燈具上標注的上限,燈光的效果你可以隨意調整。

    一個燈泡不過才十來塊錢,使用過程中覺得太亮、太暗、太黃,都可以隨時換燈泡。

    從左到右,分別為E27卡口的LED透明燈泡(仿白熾燈效果)、LED磨砂燈泡(仿節能燈效果)、LED射燈燈泡


    一個神器:軌道燈


    好多家庭很怕使用射燈,擔心射燈刺眼。

    除了選擇有防眩光設計的燈泡之外,還可以把射燈的燈頭照向墻面、物體,或垂直照向地面,這樣被照射的墻面、物體、地面會有很漂亮的硬朗光線,但人眼又不會被銳利的光線刺傷。


    有娃家庭的注意事項


    小朋友需要注意的問題,是他們太喜歡盯著光源看了。

    如果光源太刺眼,就會對視力有傷害,比如現在已經被逐步淘汰的燈暖浴霸,曾經就被兒科醫生強烈建議換掉。

    上燈暖效率低、耗電量大,優點不如風暖突出



    但刺眼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說,更重要的是明暗對比不能太強。

    在大晴天,遠光燈就遠遠沒有晚上那么遭人憎恨——和太陽光一比,氙氣燈也不過是小兒科!


    因此有娃家庭也不必談射燈色變,射燈燈頭不直接對著人眼,把屋子整體的基礎照明亮度調高,其實反而比只有一盞超亮的吸頂燈安全。

    究竟選什么色溫(顏色)的燈?

    還是同樣的話: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,如果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色溫,那就按照自己喜歡的來,不要遵守刻板的要求。

    例如書本上都說5000K以上的色溫更適合工作,但如果這個色溫的光線出現在我家,我是真心會出現生理上的不適。


    不過如果你暫時沒有找到自己的偏好,我的建議仍然是無腦選2700~3000K色溫,而且盡量所有空間的色溫都一樣,不要這盞燈黃、那盞燈白。如果沒有這個條件,那盡量不要同時開兩盞色溫差太遠的燈。


    我們的人眼和大腦會識別環境中的光線,就像相機里的“自動白平衡功能”,在目前常見燈泡的色溫中,都是我們可以識別的范圍。

    但如果色溫不一致,反而會造成識別混亂,干擾我們的判斷。


    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燈泡,有時同一色溫顏色仍然會有區別,這點微小的區別是可以接受的。

    除非對光線素質要求非常高,那盡量全屋的燈泡一次性買完,都是一個品牌、一個批次的,區別就會小很多。

     

    另外要強調一個常見的誤解:色溫與亮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,只要亮度適合,燈具素質好,是不會顯得太暗的。喜歡,就大膽用吧。


     家里的照明設計,并沒有想象中的麻煩。相信自己的感受,覺得不能滿足自己的使用,就大膽地加燈吧!



    別默默的看了,快登錄幫我點評一下吧!:)

    登錄 立即注冊
    最新評論
    壩上雪蓮
    2020-04-16
    選擇自己喜歡的燈具,還是得有專業安裝師傅才能安全 美觀


    熱門精選案例

    最新案例

    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